|
|
訂閱社區雜志 |
我國儲能將從商業化初期轉向規模化發展期 |
(時間:2022/5/19 8:43:12) |
伴隨著隨機性、波動性的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并網以及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源等交互式設備大量接入,電力系統將呈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化的“雙高”特點,電力系統在供需平衡、系統調節、穩定特性、配網運行、控制保護和建設成本等方面都將發生顯著變化,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為了實現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負荷平衡,儲能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陳海生日前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儲能技術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的重要時期。但是,儲能要大規模應用目前仍面臨不少挑戰。首先,關于儲能安全、規模、成本、壽命的技術先進性和成熟度還不能完全滿足應用的要求,部分核心技術尚未完全掌握。其次,儲能設備與儲能電站的標準體系仍需完善。再次,儲能的成本疏導難題依然存在,尚未形成穩定、成熟的價格機制。
陳海生認為,“十四五”時期,要強化儲能技術創新,明確技術應用的發展路線。大型抽水蓄能在“十四五”期間仍是電力儲能的主體,將在傳統技術基礎上研制大型變速抽水蓄能機組的關鍵設備,建立變速抽水蓄能技術體系。儲能電池將是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之一,“十四五”時期要集中攻克大容量長時儲能和長壽命低成本鋰離子電池技術,開展液流電池關鍵材料、電堆設計及系統模塊集成設計研究。重點突破儲能電池老化檢測與評估等相關技術,保證電池安全性的同時延長循環壽命,提高電池修復與回收再利用能力。在此基礎上,關注并發展分布式儲能與分布式電源協同技術,掌握多點布局儲能系統聚合調峰、調頻及緊急控制理論與成套技術,實現廣域布局的分布式儲能、儲能電站的規模化集群協同聚合。
“十四五”時期,要不斷推進儲能技術與裝備的研發示范。在陳海生看來,作為大規模長時儲能技術的代表,壓縮空氣和液流電池初步具備10萬千瓦級以上的儲能電站示范和推廣條件。隨著智能微網關鍵技術的成熟,島嶼可再生能源開發和大規模源網荷儲一體化示范有望全面實施。通過開展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應用、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和穩定性應用、提升用能智能化水平應用、推進儲能支撐能源互聯網應用等不同技術路徑和場景的應用示范,不斷探索技術創新方向。
陳海生認為,“十四五”時期,要秉持“誰受益、誰承擔”原則,結合技術特性建立長效市場機制、明確政策導向。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推進,儲能既可以作為獨立主體參與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又可以配套可再生能源保障電力系統穩定安全運行。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通過技術創新、工程示范、商業應用的有機結合實現多重應用價值疊加。在電力系統中既能夠獨立參與市場交易,又能夠發揮聚合效應,從而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必不可少的一環。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