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半導體照明的普及和應用,照明行業近幾年格外熱鬧,中國照明事業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各大照明產業基地雨后春筍般興起,重慶萬州、四川資陽和江西武寧等新興產業基地的成員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以廣東、浙江、上海為主的老牌燈具生產基地借機轉型謀求更大規模。新興產業基地大造聲勢,積極爭奪有限的產業資源,老產業基地則不斷完善產業配套以鞏固江湖地位。無論在產業集群規模、銷售規模、企業數量、品牌集中度,還是在營銷渠道、人力資源等方面,目前珠三角照明產業已經處于優勢地位。但是,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照明產業發起于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上海制造”的縮影在照明產業中是沒落?還是重生?世界照明帶您走入上海照明產業群,講述中華民族的照明歷史,描繪上海照明產業振興之路。
上海照明產業歷史輝煌科研實力雄厚
中國照明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日益提升,這與長三角照明產業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上海,國家級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座落于浦江東側的張江高科技園區,以張江為核心,輻射嘉定、松江、楊浦的綠色照明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張江高科技園區作為上海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的核心區域,近幾年發展迅速,已有四十余家相關企業入駐,如美國通用電氣、上海藍光、上海三思等頗有實力的LED應用廠商,園區已經初步形成完整的半導體照明產業鏈。
產業的繁榮離不開學術探索作為其堅實后盾,上海照明企業于上世紀創下的市場神話源自于老一輩海派學者的孜孜以求。蔡祖泉,作為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創始人,開辟了中國在照明領域的系統研究。我國電光源史上第一個氫燈、第一個高壓汞燈、第一個氪燈、第一個長弧氙燈等一系列成果陸續從他手上誕生。他被譽為中國照明之父。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上海具有天然的優勢。復旦電光源研究所與燈具生產企業合作,先后成功研制了第二代光源——高強度氣體放電燈、第三代光源——金屬鹵化物燈。
上海亞明燈泡廠,前身亞浦爾燈泡廠。1923年成立于浦江西側,以讓中國人用上自己制造的燈泡為追求,打破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通用燈泡一家壟斷的照明市場。上海生產的“亞”字牌燈泡曾經照亮了天安門廣場、照亮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照亮了八達嶺長城以及全國各個重要的標志性建筑物。上海亞浦耳是中國民族照明企業的發端。上海亞明,則是中國現代照明企業的鼻祖。
上海作為近代史上頗負盛名的國際性大都會,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已有了相當的工業發展基礎。其時,很多民族企業家懷揣實業報國雄心壯志,力圖使中國盡快走上工業強國的道路。以胡西園為代表的民族工商業者先后創辦了20余家中小型照明企業,其中,以亞浦耳、華德兩家公司規模最大。此外,德國歐司朗、荷蘭飛利浦、美國通用等跨國照明巨頭在這時也搶進中國市場,聯合組成“燈泡托拉斯”,與我國民族電光源企業展開惡性競爭。1956年全行業實行公私合營后,上海逐步形成了上海燈泡廠等四大國營燈泡骨干企業。爾后,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上海的電光源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直到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燈具生產企業已超過百十余家,并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產品架構體系,涉及民用照明、商業照明乃至特種照明。2009年,國內首家LED照明產業孵化器落戶張江創星園。2010上海世博會舉行,進一步催熱了上海的半導體照明產業。
絆倒在民用市場的現實腳步中
蔡祖泉教授發明的高壓汞燈讓上海制造的燈泡照亮了全國各地的市政道路,甚至于許多軍用設施上都能看到上海照明企業的影子。然而,榮譽和同時而來的巨大產值讓上海企業無暇分身民用照明市場。飛利浦燈泡、東芝照明、松下電工等洋品牌隨著市場經濟大潮涌入中國,并逐漸成為了家用照明的代名詞。上海亞明燈泡廠因為市政動遷的需要于2002年起逐步分遷至上海近郊嘉定和江蘇建湖。如今的新上海人,很難體會到老一輩上海人曾為“亞”字牌燈泡驕傲和興奮的心情。
由于勞動力成本上升、地價上升等因素削弱了“上海生產”的優勢,越來越多上海企業都把生產基地放到了其它地區。這一因素影響了上海照明產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當上海照明企業逐步外退至長三角地區時,90年代晚期于廣東中山崛起的歐普照明等后來居上,憑借民用市場一舉成功,珠三角由此發展成中國最大的照明產業基地。珠三角照明產業基地和長三角照明產業基地遙相輝映,構成了比翼雙飛的中國照明產業格局。上海照明產業卻走到了史無前例的低谷。進入LED時代,上海在燈具和光源的規模上都已經被廣東、浙江和江蘇所趕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