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安徽省五年投資近20億元再造一個淮北電網 |
(時間:2015-12-21 8:49:18) |
今年7月,總投資3553萬元的溪河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竣工投用,淮北西部電網薄弱的局面得到了大幅改善。兩個多月后,總投資5619萬元的高岳(西園)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竣工。這項耗時15個月完成的電網項目應用了多項最新技術,其建成投用完善了淮北市東部電網結構,為濉蕪產業園以及周邊地區提供了優質電能…… 經濟發展,電力先行。“十二五”期間,電力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例在淮北市不勝枚舉。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淮北市電網的“大建設”元年。這一年,我市將電力設施保護納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進一步完善了電力設施保護的長效機制,全市電網建設再添強大后盾。淮北供電公司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優質工程建設,確保“大建設”體系平穩著陸。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淮北電網投資規模近20億元,相當于用五年時間再造了一個既有的淮北電網! 作為國家電網110千伏智能變電站研究與示范重點項目,110千伏桓譚變電站于2011年4月16日竣工投用,標志著安徽電網正式步入低碳環保的智能電網時代。同年10月,滂汪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工建設。作為全省首批創建“國網優質工程”的電力項目,該工程服務于滂汪工業園區工業負荷增長的需求,與今年夏天竣工的皖蘇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共同解決了我市北部電網薄弱的問題。2013年1月30日,鐵佛110千伏輸變電工程竣工投用,鐵佛鎮廣大居民從此用上了穩定、充足的電能…… 為了給淮北招商引資項目和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提供更加堅強的電能支撐,淮北市在加強500千伏骨干網架建設的同時,進一步優化220千伏電網結構,不斷提高配網整體裝備水平和抵御風險能力。“十二五”期間,淮北地區220千伏主網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設規模相當于我市過去幾十年220千伏網架的投資總和,這為110千伏及以下電網提供了充足的電源支持,進一步提高了供電可靠性。 2013年底,文昌宮變電站竣工投用。這一工程填補了淮北西南電網沒有220千伏變電站的空白,標志著淮北地區電網的220千伏主網架進入智能化時代。文昌宮變電站不僅打通了臨渙電廠電能外送通道,而且極大地緩解了臨渙地區用電緊張的局面,臨渙工業園從此用電再無后顧之憂。 “十二五”期間,大唐虎山電廠220千伏接入系統線路工程竣工,圓滿實現坑口電廠上網送電的使命;惠黎(堿河)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竣工,填補了我市中心無220千伏變電站電源點的空白;況樓220千伏輸變電工程竣工投用,極大增強了我市南部電網的網架結構…… 用電項目建到哪里,電網就延伸到哪里,決不讓供電問題影響項目投產——這是淮北供電公司向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鄭重承諾,也是過去五年間淮北電網建設步伐的生動寫照。“十二五”期間,我市電力項目的謀劃和建設被深入融合到城市轉型發展的大局之中。 “我們按照適度超前淮北經濟發展速度的原則,制定了淮北市電網建設總體規劃報告、配電網規劃報告以及年度滾動規劃報告,全面加強電源布點,進一步完善了淮北市供電網架結構。”淮北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呂勇向記者介紹,“十二五”期間,淮北供電公司建立了電網規劃常態對接機制,提前謀劃電網項目儲備庫,實現了市、縣兩級電網無縫對接,主網、配網、農網、信息通信網統籌協調發展。 2012年,淮北市配網技術改造大修項目總投資7666萬元,同比增加190%;農網技術改造大修項目總投資2090萬元,同比增加127%。全年新增配變布點47個,改造低壓線路130多公里,不僅提高了客戶端電壓水平,也進一步優化了配網結構。翌年,市郊電網工程得到大規模改造。全年完成絕緣化改造13條,新增主干絕緣線路73.3公里,主干絕緣線路達46條,主干絕緣線路累計173.5公里,郊網絕緣化率達到75.2%。 “十二五”的頭三年,淮北市城郊配網老舊線路改造項目共獲得1.77億元投入,新增配網線路62條,老區配網改造58個,新增配變布點265臺,聯絡率由2010年的4%提高至74.5%;絕緣化率由2010年的34.6%提高至70.6%。去年,供電部門又對市郊配電進一步開展“低電壓整治”工作,重點解決線徑細、供電半徑長等電網瓶頸問題,共計投資6637.16萬元。當年共完成三個批次136個“低電壓”項目整治,累計整改30652戶,配變總容量增加24325千伏安,戶均容量增加0.07千伏安。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